中文同义词:
噻呋灭;噻呋灭/噻呋酰胺;噻呋酰胺;乙腈中噻呋酰胺标准品;N-(2,6-二溴-4-(三氟甲氧基)苯基)-2-甲基-4-(三氟甲基)噻唑-5-甲酰胺;噻呋酰胺溶液, 1000PPM;噻唑甲酰胺;噻呋酰胺(分析标准品,96%)
英文同义词:
Thirluzamide;THIFLUZAMIDE TC;THIFLUZAMIDE;mon24000;thifluzamide (bsi,iso,ansi);THIFLUZAMIDE STANDARD;2,6-diobromo-2-methyl-4-trifluoromethyox-4-trifluoromethyl-1,3-thiazole-5-carboxanilide;Granual
相关类别:
杀菌剂类;农业原料;医药中间体;农残、兽药及化肥类;分析标准品;化学治疗剂;农药;杀菌剂;饲料添加剂;农药原料;食品添加剂;农药原药;对照品;农业原料及制剂-杀菌剂;农用原药-原药;中间体;化工产品-有机化工;原料药;农用化学品原料;农药中间体;其他原料;原料;分析试剂-标准品;农用原药;化学农药原药
沸点
375.9±42.0 °C(Predicted)
酸度系数(pKa)
8.24±0.70(Predicted)
InChIKey
WOSNCVAPUOFXEH-UHFFFAOYSA-N
EPA化学物质信息
5-Thiazolecarboxamide, N-[2,6-dibromo-4-(trifluoromethoxy)phenyl]-2-methyl-4-(trifluoromethyl)- (130000-40-7)
杀菌剂
噻呋酰胺是一种新型苯酰胺类内吸治疗性低毒广谱性杀菌剂,由美国孟山都公司首次研制成功,1994年美国罗门哈斯(已并入美国陶氏益农公司)购买了专利开始商品化生产,商品名满穗,陶氏益农在中国获得登记的噻呋酰胺商品为24%满穗SC,登记作物和病害为水稻纹枯病;在其他国家还在花生、草坪、咖啡、马铃薯、棉花、甜菜、谷类等作物上获得登记。噻呋酰胺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杀菌效力高,持效期长,防治由立枯丝核菌和溃疡病菌共同引起的棉花立枯病,与五氯硝基苯相比,不仅效果好,而且用量仅为1/3~1/5。其杀菌原理是通过抑制病菌三羧酸循环中的酸去氢酶,而导致菌体死亡。噻呋酰胺克服了当前市场上用于防治黑粉病的许多药剂对作物不安全的缺点,在种子处理防治系统性病害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般叶面处理可有效防治丝核菌、锈菌和白绢病菌引起的病害。噻呋酰胺对藻状菌类没活性,对由叶部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如花生褐斑病、黑斑病效果不好。
以上信息由ChemicalBook的Andy编辑整理
噻呋酰胺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好
噻呋酰胺对许多种真菌性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水稻、麦类、花生、棉花、甜菜、咖啡、马铃薯、草坪等多种作物。目前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和麦类的纹枯病。
纹枯病是小麦上的常性病害,因生产上没有高抗纹枯病品种可以选用,化学防治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小麦纹枯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其发生发展受温度湿度影响大,湿度高、温度适宜时发生发展快。
近几年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良好的噻呋酰胺,用于防治小麦纹枯病也表现出良好效果。噻呋酰胺适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多种施药方法,防治纹枯病时多采用叶面喷雾。据有关试验,在小麦起身拔节前的3月5日和3月15日,分别每亩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10毫升和20毫升防治小麦纹枯病,施药后30天对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94.38%、97.78%和97.41%、97.41%,白穗率均为0;而在小麦拔节后的4月5日和4月15日采用同样的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均明显下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前是防治纹枯病的最佳时期,每亩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10-20毫升,能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减少白穗,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防治纹枯病,喷药时期非常重要,一定按时用药。配药前先将药剂摇匀。药液不要污染水源。
毒性
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大鼠急性吸入LC50>50001.4mg/L空气。对兔眼睛有中度刺激,对兔皮肤有轻微刺激。Ames试验阴性,小鼠微核试验阴性。鹌鹑、野鸭LC50>5620mg/L,大翻车鱼LC501.2mg/L, 鲤鱼2.9mg/L,虹鳟1.3mg/L (均96h)。水蚤LC502.9mg/L (48h)。
化学性质
纯品为白色粉状固体,m.p.177.9~178.6℃,20℃时在水中溶解度为1.6mg/L,分配系数4.1,pH值为5~9时稳定。
用途
噻唑酰胺类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用于水稻、禾谷类作物和草坪,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腥黑分菌属、伏革菌属、黑粉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效,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用于水稻、禾谷类作物、草坪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25~250g有效成分/hm2,用于禾谷类作物和非禾谷类作物拌种处理,使用剂量为7~30g有效成分/kg种子。药剂对水稻纹枯产现有优异防效,使用剂量130~140g有效成分/hm2,禾谷类作物锈病125~250g有效成分/hm2。
生产方法
以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氯化、环合、水解、酰氯化制得酰氯;以对氨基苯酚为原料合成2,6-二溴-4-三氟甲氧基苯胺。最后将两个中间体合成噻氟菌胺。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077 9 / PGIII